阻止中国成为世界一极
这是与声闻、缘觉的涅槃相对而说的,声闻、缘觉在生死外寻找并偏执于涅槃,从中道的角度来讲是有执着,因此他们证得的是有住涅槃。
因此,照我看儒学第三期发展问题就要看儒学能否现代化了。但是光靠着个人的道德学问的提高,把一切社会政治问题都寄托在修身上,寄托在某个或某几个圣王的身上,是不可能使社会政治成为合理的客观有效的理想社会政治的。
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一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不利于建立维系社会的客观有效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而其中的法也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法规、制度,且多半指刑法而言,与现代意义上的法制或法治的内涵还相距甚远。因为儒家思想的价值并不在这方面。儒家传统中有一种理想主义,从孔子起就向往着天下有道的社会,并且极力想把它实现于现实社会之中,甚至并不认为完全能够实现,但却认为人们应有这种理想,应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而致力于此。
礼是人君所设立为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从《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家庭伦理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得礼制度化。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
(参看阿多《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参照阿多对福柯的这个看法,来加深对阳明思想的理解。这种情感使他在讲万物一体思想的时候,自己身心贯穿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对于别人、对读此书的人也能够发生强烈的感动。如前文所言,南宋以后特别是明代诸子,在讲万物一体思想的时候,重点都放在那种宇宙意识的体验当中,但是阳明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发明、阐发,强调的重点是亲民仁民的社会实践。第二就是万物一体的思想在阳明先生晚年良知学体系里面,所引起的一种变化,或者说对阳明先生晚年思想体系的完善所发生的一个作用,这也是居越以前所没有的。
所以在答聂文蔚书里他说良知只是个真诚恻怛。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这些说法不一定是对旧有说法的否定或替代,而是对已有体系的补充和发展。上面说的恻然而悲,戚然而痛的那种心情,他不只是要表达万物一体的义理,他更表达的是这种情怀、这种感情。在这里如果说他仍然还用是非之心概念,这个含义已经扩大,扩大到恻隐之心,他的重点已转移在恻隐之心,怵惕诚爱恻怛。第一段话讲的是一体,第二段话讲的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福柯只是把自我作为起点和终点,而阿多认为起点可以是自我,但是终点应该是自我和宇宙和自然整体融合为一。如果从整个宋明理学来看,不能不承认,阳明先生在这一点上提出的重点的转移,其实是有重要意义的。第一个就是大家熟知的天泉桥上四句教言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江西时期没有讲过的,江西时期致良知所没有包括的。这是较早论万物一体的文献记载。
所以王阳明的是非之心和他的良知的内涵,在这个时候,有所变化。亲吾之子,以明其明德以亲民也,故能以一身为天下。
万物同体,也就是万物一体。这样一来,就像我们刚才讲的,由于他的万物一体思想的实践指向,是亲民的社会实践,所以良知和致良知的重点,从现在开始,就加强了一个外向的维度。
在《年谱》里面也记载了钱德洪的话:是情也,莫详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圣人通过教化、教育,解除隔蔽,再启发大家回到你的本心。很明显,这个万物一体的思想,若要指向亲民的话,当然它最直接关联到的就是恻隐之心。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明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六年(1521—1527),王阳明居住在越城生活讲学,在这六年中,没有任官的行政事务,没有平定叛乱的戎马征战,是阳明一生中最为难得的一段从容学问的时期,他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天下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的本心都是和圣人一样的,后来因为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
那么这个思想跟致良知,发生怎么样的关联?当然首先是对良知本身的解释和影响,那么对致良知的实践,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说在万物一体思想提出以后,这个万物一体成为他晚年良知说的一个内容,如他说本心、良知是万物一体,这成为良知说的一个转换。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5、王阳明晚年万物一体思想的意义 阳明在居越以前,我们看他的思想,还是以《大学》的格致诚正功夫框架,一方面突出了心意知物的哲学解释,另一方面他的功夫指向,归结为内圣一路。但是如果仅就49岁到50岁这个时候阳明先生所讲的致良知来看,应该还不是他最后讲的那个致良知体系的全部。
在这一点上,他的几个弟子,包括再传弟子,都没有完全传承他的万物一体思想,第二代阳明学的一些人,还是主要追求那种最高的宇宙体验境界。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当然没有是非之心不能说就没有良知,但是良知被蒙蔽了,没有显现出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他直接关注的是指向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亲民的这个社会实践。这当然也需要,但要说明,阳明先生本身思想的重点是在这里。这是与物同体的第二种体验、境界。
那个本心就是你的心体。夫以天下为一身也,则八荒四表,皆吾支体,而况一郡之治,心腹之间乎? 我们从《年谱》里面的先生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这句话可以看到,阳明先生讲的万物同体的思想,最突出的,不是程明道讲的那个特别高远的宇宙意识体验境界。
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在另一处,他还把亲民和善治联结在一起: 赵仲立之判辰也,问政于阳明子。
他最后晚年所讲的那个致良知里面,至少包含了两个新的要素。这就是张载的《大心篇》里面讲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阳明先生在49岁到50岁之间就讲:是你就知道它是是,非你就知道它是非,这是良知以前的意义。钱德洪还讲: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宋代以后,关于万物一体的思想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一体,一种是同体。
心体之同然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你若没有这种感觉感受,便是无是非之心。
说明这种感情就是诚爱恻怛、万物一体的感情。从过于偏于内向,变成内外合一
既然如此,因果报应其实也是一个善恶综合体。不仅如此,她的内心还会始终处于解脱和自在状态。
评论列表